《顺风相送》成书于明朝初期,书中明确记载了钓鱼岛。永乐年间(1403─1424),中国官员根据下西洋的航海实践,累次校正古本传抄。现藏于英国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的《顺风相送》,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传抄本。该书记载了中国海上航线及途经岛屿,其中明确记载了钓鱼屿(即钓鱼岛)、赤坎屿(即赤尾屿)等岛屿名称。这表明,早在十四、十五世纪中国就已经发现并命名了钓鱼岛。
1534年(明嘉靖十三年),陈侃时任吏科左给事中,任册封琉球正使,奉命出使琉球。其所著《使琉球录》中记载,“过钓鱼屿,过黄毛屿,过赤屿,目不暇接……见古米山,乃属琉球者。夷人鼓舞于舟,喜达于家。”这段文字清楚表明,到古米山(即久米岛)才入琉球境内,钓鱼岛不属于琉球。
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郑舜功受明朝政府派遣赴日本考察,撰写了《日本一鉴》。书中绘制的“沧海津镜”图中有钓鱼屿。
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郭汝霖时任刑科给事中,任册封琉球正使,奉命出使琉球;李际春时任行人司行人,任册封琉球副使,随郭汝霖同使琉球。郭汝霖、李际春共同编著《使琉球录》,其中“使事记”中记载,“闰五月初一日过钓屿,初三日至赤屿焉。赤屿者,界琉球地方山也。再一日之风,即可望姑米山矣。”这段文字表明:赤屿(即赤尾屿)是中国与琉球的分界。
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明朝驻防东南沿海的最高将领胡宗宪主持、地理学家郑若曾编纂的《筹海图编》一书标明了明朝海防管辖的沿海岛屿,其中卷一之《福建沿海山沙图》明确将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等岛屿编入其中,表明这些岛屿在明朝就已经纳入中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
1579年(明万历七年),萧崇业时任户科给事中,任册封琉球正使,奉命出使琉球;谢杰时任行人,任册封琉球副使,随萧崇业一同出使琉球。萧崇业、谢杰共同编著《使琉球录》,其中“使事纪”中记载,“三十日,过黄茅。闰五月初一日,过钓鱼屿。初三日,至赤屿焉。赤屿者,界琉球地方山也。再一日之风,即可望古米山矣。” 这段文字也清楚地表明:赤屿(即赤尾屿)是中国与琉球的分界。
1606年(明万历三十四年),夏子阳任册封琉球正使,奉命出使琉球。其所著《使琉球录》中记载,“午后,过钓鱼屿。次日,过黄尾屿。是夜,风急浪狂,舵牙连折”、“水离黑入沧,必是中国之界”。
1663年(清康熙二年),张学礼任册封琉球正使出使琉球,其所著《使琉球记》以日记形式记载了出使始末。书中对琉球航路的中外之界有清楚的记载:“水色有异,深青如蓝。舟子曰:入大洋矣。顷之,有白水一线,横亘南北。舟子曰:过分水洋矣,此天之所以界中外者”。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汪楫时任翰林院检讨,任册封琉球正使,奉命出使琉球。其所著《使琉球杂录》记载,“……乙卯针四更船彭佳山,单卯针十更船取钓鱼屿,又用乙卯针四更船取黄尾屿,又用单卯针五更船取赤屿,用单卯针五更船取枯米山,又乙卯针六更船取马齿山直到琉球。” “……无何,遂至赤屿,未见黄尾屿也。薄暮过郊〔或作沟〕……问‘郊’之义何取,曰:中外之界也。”福建方言,郊-沟同音。当时的福建船工明白无误地回答琉球海沟乃中外之界。清代,中国与琉球的分界线在钓鱼岛南面的海沟已成为航海常识。
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徐葆光任册封琉球副使,奉命出使琉球。康熙皇帝为了进一步弄清中琉的疆域划分,特命徐葆光带天文生往琉球测海图,后在《中山传信录》附图中准确标明琉球诸岛名称和位置,并特意注明:“姑米山乃琉球西南方界上镇山”。徐葆光的这一疆域划分的意义在于这是中琉双方共同认定的疆域划分。
1800年(清嘉庆五年),李鼎元时任内阁中书舍人,任册封琉球副使,奉命随赵文楷出使琉球。其所著《使琉球记》以日记体裁,详记出使始末。书中对钓鱼岛、赤尾屿等岛屿进行了记述。
此处所用的是《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续编》收录的清光绪间上海著易塘铅印本。
1808年(清嘉庆十三年),齐鲲时任翰林院编修,任册封琉球正使,奉命出使琉球,费锡章时任工科给事中,任册封琉球王国副使,随齐鲲一同出使琉球。齐鲲、费锡章共同编著的《续琉球国志略》记载,“十三日天明见钓鱼台,从山南过,仍辰卯针行船二更,午刻见赤尾屿。又行船四更五,过沟祭海。”
该图绘于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收录于《郑开阳杂著》卷八。图中在中国的海防区域内明确标明了钓鱼屿、黄尾屿和赤屿等。
该图绘于1562年(明嘉靖四十一年),收录于《筹海图编》卷一。图中在中国的海防区域内明确标明了钓鱼屿、黄尾屿和赤屿等。
该图收录于1579年(明万历七年)册封使萧崇业编纂的《使琉球录》中,图中显示了册封使团在赴琉球途中经过钓鱼岛等岛屿。
针路图
该图收录于1721年(清康熙六十年)册封使徐葆光《中山传信录》。图中所绘的是中琉间的航海路线,并清楚地显示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往琉球的必经之地。
针路图
该图收录于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册封使周煌编纂的《琉球国志略》。图中标出了钓鱼岛等岛屿位于中国往琉球的航路上。
坤舆全图
该图系法国耶稣会士蒋友仁(Michael Benoist)接受清朝委任,在康熙《皇舆全图》的基础上进行改制增订,成图时间约在1767年(清乾隆三十二年)。该图根据最新的测图法增补了“好鱼须”、“欢未须”、“车未须”等岛屿信息。据考证,上述三个岛名正是“钓鱼屿”、“黄尾屿”、“赤尾屿”的闽南语读音。《坤舆全图》是经乾隆皇帝钦定的官方舆图,说明当时钓鱼岛列屿已经明确被标入清朝版图。
皇朝中外一统舆地总图
该图由湖北巡抚胡林翼倡议编绘、1863年(清同治二年)湖北巡抚衙门刊行。图中明确标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属于中国的版图。
航海针路
最新中国地图
东印度、中国、澳洲等地航海指南
冲绳县管内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