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知识
0756-8889077
当前位置: 主页 > 海洋博览 > 海洋知识 >
陆地源污染物仍是损害近海海洋环境的主因
时间:2016-05-26 17:28来源:未知 作者:管理员

1.jpg

    近日,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发布《2015年东海区海洋环境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15年东海区海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陆源污染物依然是污染损害近岸海域海洋环境的主要原因。

    2015年,东海区海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近岸局部海域污染较为严重。东海分局对长江、闽江、瓯江、钱塘江等36条主要入海河流污染物通量和苏沪浙闽沿岸139个入海排污口进行了监督性监测。监测结果显示,36条主要河流共向海洋排入污染物1158万吨,139个入海排污口的污水排放总量约51.8亿吨,污染物排放总量约34.3万吨。近岸局部海域水体无机氮、活性磷酸盐超标较为严重。

    2015年,东海区滩涂湿地、河口、海湾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苏北浅滩滩涂湿地、长江口河口、乐清湾海湾和闽东沿岸海湾4个监控区处于亚健康状态,杭州湾生态监控区依然处于不健康状态。

    《公报》指出,2015年东海区海洋环境灾害与风险发生次数均有所下降。全年发现15起赤潮,相比于2010年~2014年平均值,赤潮发现次数和累计影响面积均明显下降。全年发现有毒有害赤潮5起。岸滩堤坝绿潮藻调查和卫星遥感监测表明,2015年南黄海海域成为绿潮频发区。

    《公报》显示,2015年东海区实际使用倾倒区29个,倾倒量9257万立方米(主要为清洁疏浚物),比2014年增加20.4%,其中3682万立方米疏浚物被用于长江口横沙东滩吹填造地。各倾倒区及周边海域水深状况基本保持稳定,倾倒活动未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别保护区方面,《公报》显示,海洋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状况稳中趋好,特别保护区保护对象有所改善。浙江象山韭山列岛中华凤头雁数量、福建厦门珍稀海洋物种自然保护区中华白海豚头数均有所增加;浙江普陀中街山列岛羊栖菜和鼠尾藻数量、浙江乐清西门岛红树林面积较往年均有所增加。

(责任编辑:管理员)